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总政治部、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关于贯彻执行国发〔1985〕135号文件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0:43:20  浏览:841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总政治部、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关于贯彻执行国发〔1985〕135号文件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 等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总政治部、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关于贯彻执行国发〔1985〕135号文件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
1986年6月26日,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总政治部、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
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总政治部、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关于贯彻执行国发〔1985〕135号文件中几个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

《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国发〔1985〕135号文件)下发后,各地在贯彻执行中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要求予以明确。经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劳动人事部、总政治部、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共同研究,现通知如下:
一、军队转业干部分配到不同类别工资区的,其工资待遇按所到地区工资类别的标准计发。
二、在确定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以后批准转业的军队干部工资待遇时,应按照国发〔1985〕135号文件和劳人薪〔1985〕19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改套。改套后的工资额是多少就实发多少,不受增资数额的限制。
三、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以后转业的军队干部中,原在部队担任行政职务的技术干部,其职务工资按本人原在部队领取工资的类别予以改套,即在军队领取技术等级工资的以技术等级改套,领取行政职务工资的以行政职务改套。
四、军队转业干部分配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以下各级公安机关、安全机关任干警的,分配到司法机关所属的劳改、劳教单位任干警的,分配到各级法院、检察院任法警的,他们转业后的职务工资,按军队级别和职务,执行相对应同级别、同职务公安干警的工资标准(见附表)。

附表:军队干部转业到执行公安干警工资标准单位工作后的职务工资等级及工资标准表
(六类工资区) 单位:元
--------------------------------------------------------------------------------------------------
行 政 级 别 | 23 | 22 | 21 | 20
----------------------------------|--------------|--------------|--------------|--------------
| 职 | 职 | 工 | 职 | 工 | 职 | 工 | 职 | 工
军队干部|科 务 | 务 | 资 | 务 | 资 | 务 | 资 | 务 | 资
|技、 体 工 | 工 | 标 | 工 | 标 | 工 | 标 | 工 | 标
基准职务| 文 育 资| 资 | 准 | 资 | 准 | 资 | 准 | 资 | 准
| 艺 级 | 等 | | 等 | | 等 | | 等 |
| 级 | 级 | | 级 | | 级 | | 级 |
----------|----------------------|------|------|------|------|------|------|------|------
排 职 |14、15|10、11|办事员| 81|办事员| 88|办事员| 95| |
| | | 3 | | 2 | | 1 | | |
----------|----------|----------|------|------|------|------|------|------|------|------
连 职 |12、13| 8、9 |科 员| 81|科 员| 88|科 员| 95|科 员|102
| | | 5 | | 4 | | 3 | | 2 |
----------|----------|----------|------|------|------|------|------|------|------|------
副营职 | 11 | 7 |副科长| 88|副科长| 88|副科长| 95|副科长|102
| | | 6 | | 6 | | 5 | | 4 |
----------|----------|----------|------|------|------|------|------|------|------|------
正营职 | 10 | 6 | | |科 长|102|科 长|102|科 长|102
| | | | | 6 | | 6 | | 6 |
----------|----------|----------|------|------|------|------|------|------|------|------
副团职 | 9 | 5 | | | | |副处长|119|副处长|119
| | | | | | | 6 | | 6 |
----------|----------|----------|------|------|------|------|------|------|------|------
正团职 | 8 | 4 | | | | |处 长|137|处 长|137
| | | | | | | 6 | | 6 |
----------|----------|----------|------|------|------|------|------|------|------|------
副师职 | 7 | 3 | | | | | | |副局长|155
| | | | | | | | | 5 |
----------|----------|----------|------|------|------|------|------|------|------|------
正师职 | 6 | 2 | | | | | | |局 长|176
| | | | | | | | | 5 |
--------------------------------------------------------------------------------------------------
续表
--------------------------------------------------------------------------------------------------
行 政 级 别 | 19 | 18 | 17 | 16
----------------------------------|--------------|--------------|--------------|--------------
| 职 | 职 | 工 | 职 | 工 | 职 | 工 | 职 | 工
军队干部|科 务 | 务 | 资 | 务 | 资 | 务 | 资 | 务 | 资
|技、 体 工 | 工 | 标 | 工 | 标 | 工 | 标 | 工 | 标
基准职务| 文 育 资| 资 | 准 | 资 | 准 | 资 | 准 | 资 | 准
| 艺 级 | 等 | | 等 | | 等 | | 等 |
| 级 | 级 | | 级 | | 级 | | 级 |
----------|----------------------|------|------|------|------|------|------|------|------
排 职 |14、15|10、11| | | | | | | |
| | | | | | | | | |
----------|----------|----------|------|------|------|------|------|------|------|------
连 职 |12、13| 8、9 |科 员|110| | | | | |
| | | 1 | | | | | | |
----------|----------|----------|------|------|------|------|------|------|------|------
副营职 | 11 | 7 |副科长|110|副科长|119| | | |
| | | 3 | | 2 | | | | |
----------|----------|----------|------|------|------|------|------|------|------|------
正营职 | 10 | 6 |科 长|110|科 长|119|科 长|128| |
| | | 5 | | 4 | | 3 | | |
----------|----------|----------|------|------|------|------|------|------|------|------
副团职 | 9 | 5 |副处长|119|副处长|119|副处长|128|副处长|137
| | | 6 | | 6 | | 5 | | 4 |
----------|----------|----------|------|------|------|------|------|------|------|------
正团职 | 8 | 4 |处 长|137|处 长|137|处 长|137|处 长|137
| | | 6 | | 6 | | 6 | | 6 |
----------|----------|----------|------|------|------|------|------|------|------|------
副师职 | 7 | 3 |副局长|156|副局长|156|副局长|156|副局长|156
| | | 5 | | 5 | | 5 | | 5 |
----------|----------|----------|------|------|------|------|------|------|------|------
正师职 | 6 | 2 |局 长|176|局 长|176|局 长|176|局 长|176
| | | 5 | | 5 | | 5 | | 5 |
--------------------------------------------------------------------------------------------------
注:1.此表适用于转业到六类地区中央和省级机关作公安干警工作的人员。省级以下机关和其它工资区类别,按有关规定执行。
2.工资标准含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轻微犯罪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应用
伍自够

犯罪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有罪必究是刑法的基本精神,但有罪必究不等同于有罪必诉。依照法律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可以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本文就轻微犯罪应用相对不起诉制度谈点粗浅认识。
一、相对不起诉的条件
刑诉法第142条第二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依照本条规定,相对不起诉有两个条件,且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然适用。一是犯罪情节轻微。即行为人的行为属于刑法规定禁止的行为,但是情节轻微的。犯罪情节轻微,要注重罪与非罪的界限。根据刑法第十三条规定,行为人的行为如属“情节显著轻微”则不认为是犯罪。二是依照法律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的,是指刑法条文中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有:(一)应当免除刑罚的规定。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关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二)应当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规定。刑法第二十条、二十一条、二十四条、二十七条、二十八条、第六十七条第二款中关于从犯、胁从犯、中止犯造成损害的,紧急避险、防卫过当及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三)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规定。刑法第七条、十条、十九条、二十二条、六十七条、六十八条、三百五十一条、三百八十三条、三百九十条、三百九十二条中关于预备犯,犯罪后自动投案且犯罪较轻,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贪污金额5千元以上不满1万元且犯罪后有悔改表现,积极退赃的,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的,介绍贿赂追诉前主动交待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二、轻微犯罪相对不起诉的应用
我国刑法没有轻罪、重罪之分。本文所讲轻微犯罪是指社会危害性不大,法定最高刑较低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把法定最高刑为三年的犯罪视为轻微犯罪。因为那些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刑法规定的法定刑都在三年以上。
轻微犯罪虽然社会危害性相对不大,但它毕竟是一种犯罪行为,是犯罪就必须受到处罚。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犯罪都必须用刑罚来调整。刑诉法第142条第二款和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或免予刑事处罚,并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相对不起诉是在确认行为人有“犯罪行为”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因此对轻微犯罪应用相对不起诉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条件。综观轻微犯罪具有“犯罪情节轻微”的特点,因为轻微犯罪是犯罪情节轻微的具体表现形式,但不一定具有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的条件。因此,不是所有的轻微犯罪均可应用相对不起诉决定,那么,轻微犯罪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相对不起诉决定呢?应综观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行为人的行为或其本身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轻微犯罪是犯罪情节轻微的具体表现形式,但如果没有法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情节,就应该判处刑罚,当然就不然应用相对不起诉决定。从轻处罚的情节,必须是法定情节,不包括酌定情节。这里须注意的是,如果轻微犯罪具有法定从轻情节,但又具有法定从重情节,如累犯,则不然应用不起诉决定。
(二)应用不起诉决定社会效果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预防犯罪又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相对不起诉决定属于一种不运用刑罚的手段。使用不起诉决定,要看能否起到预防犯罪作用。因此,如果行为人的行为符合相对不起诉决定,行为人首先应对自己的行为有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的认识,也就是有悔罪表现,同时还愿意对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就不然应用不起诉决定。因为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悔罪表现,运用不起诉决定便谈不上治病救人预防犯罪的目的。其次,如果应用不起诉决定的案件有被害方,则必须得到被害方的同意谅解。这一点法律规定很明确,刑诉法第145条规定:被害方不服不起诉决定的,可以向检察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因此,这类案件如被害方不服不起诉决定,不宜作出不起诉决定。否则,被害方到法院起诉,对司法效率、司法资源及当事人都有不好的影响。
(三)未成年人轻微犯罪案件应用相对不起诉的条件相对要放宽。
对未成年人犯罪,采取从宽处罚有法律依据,我国刑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明文规定。刑法总则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8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惑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世界各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罚,也采取了教罚并重的立法精神,除情节重大者给予刑事处分外,一般以实施保护性的处分为原则。因为未成年人犯罪本身具有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年龄情节,因此未成年人所犯之罪如为轻微犯罪,且没有其它从重处罚情节,如不认罪或犯罪后逃避,原则上可适用不起诉决定。这样做,首先体现了立法精神,其次有利于少年犯的教育改造,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空间,再次节约了司法成本。

作者单位:上高县检察院

建设部关于加强国庆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建设部


建设部关于加强国庆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建办质电[2005]71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市政管委、交委),江苏省、山东省建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切实加强今年国庆节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防止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部署,狠抓落实,牢牢把握安全生产工作主动性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含市政、房地产及轨道交通等管理部门,下同)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国庆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安委办字[2005]19号)要求,切实加强对国庆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针对节日长假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立足超前防范,认真查找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同时,进一步增强主动配合和统筹协调意识,积极加强与其他有关单位的协调配合。

  二、精心组织,突出重点,认真排查事故隐患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按照《建设部关于加强“十一”黄金周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建质电[2004]43号)及《关于对建筑安全生产重点地区开展督查的通知》(建办质函[2005]529号)中提出的各项具体检查要求和做好督查工作的要求,首先要指导企业认真做好自查,并结合本地区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和安全工作实际状况,进一步细化工作安排,有针对性地做出检查部署。自查和检查都要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防止走过场。

  要重点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供水安全、燃气安全、客运交通安全,特别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风景名胜区及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安全检查,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对国庆节期间举办的庆祝或聚集活动,要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制定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并由公安机关严格审批把关,坚持安全“一票否决”制度,维持好活动场所的公共秩序,防止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在对建筑安全生产工作的督查中,要坚决制止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施工企业进行施工;凡是发生事故的在建工程经调查发现施工企业没有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要追究有关安全监管部门的责任;在国庆节期间确需继续施工的工程,建设、监理、施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应坚守岗位,并严格控制作业时间。

  三、加强值守,确保信息畅通,努力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各地、各单位要建立健全国庆节期间信息沟通和事故应急响应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安全生产值班工作制度。领导同志要在岗带班,并安排专人昼夜值班。要及时掌握安全生产动态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对国庆节期间发生的各类突发事故和异常情况,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向有关部门上报。二是要制定和完善节日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做好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并组织好节日前的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一旦发生事故或遇到紧急情况,要立即启动预案,快速有效施救,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请各地区建设主管部门将国庆节期间安全生产工作情况于10月15日前报我部安委会办公室。

  电话:010-58933920

  传真:010-58934250

建设部办公厅
二○○五年九月十五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